藝術論文專欄

台灣藝術家百年來 最ㄅㄧㄤˋ的時機 文 / 盧天炎 1998

「特殊國與國關係」的論述,不僅引來美中雙方高度的騷動,也又一次造成台灣方面的股市大 跌、獨派和統派叫罵與各自的褒貶行動;雖然還不至

於舉世震憾,但它的影響及後續發展,應 該仍在延展中。李總統的這把火,其實是正式點燃廿一世紀海峽兩岸不同價值體系的爭端。在同文同種,

但又相異的歷史情結和意識型態中,糾葛並錯置的觸發中華民族在面對現代主義浸染過程後的爭論。


更確切的,它提示了台灣人文即將受到國際注目的開始–這可是台灣百年來少有的機會。遠自上個世紀末的一八九五年至本世紀中的一九四五年,

日本殖民台灣時,雖然有著一群志士,以行動彰顯民族的憤慨,但是存在文藝上的刻畫,則僅有風土人情的誦揚,鮮少看到台灣民心深處的觸探。

及至一九四九年至今中華民國在台灣的歷程,雖然也是有著諸多社會的動盪和成就,如二二八事件、金門戰役、白色戒嚴、解嚴暴動以及難能可貴

的正面成果–台灣經濟奇蹟、民主化進展和教育改革等等,可是詳查台灣人文在時代精神與人心深度的精彩挖掘,則是尚未得到國際的注意和焦點。


終究其因,當然還是「時、地、人」的匯合未達高度頻率所至;不是時處國際局勢動亂無法突顯,就是自身條件尚未成熟,撞擊產生的火花瞬即幻滅

,沒能延展成雄雄大火,進而影響了時代的脈動。然而,時代不同了。現在的台灣靠著五十多年的努力,凝聚出幾世紀來最富有的社會財力,教育

普及所至民眾知識水準極高,精緻人文述求沛然成理,現代藝術的鍛鍊業已成熟,國際時勢也因冷戰結束,後現代思潮興起,探討文化矛盾與衝突,

重新檢視人文定位與認同等的議題方興未艾,國際人文積極進入區域性領域,針對深層文化意涵,進行時代性的探究。

  
我們從一九八九年中國大陸發生的「六四天安門事件」來探索。這原本只是北京大學學生要求民主與改革的學潮,之後逐漸演變成北京市的民主運動

,後來竟蔓延至全國性的改革浪潮;最後當然的,不幸的被中共當局高壓制止,但是全世界的傳媒都不會忘記,曾經有一位年青人不顧自身,以肉體

擋住裝甲車的「世紀影像」;全世界震憾了!一個向來以控制、箝制為至上原則的國度,居然也開始出現鬆動的激盪,於是國際人文領域中,興起了

主動積極地進行支持、鼓勵、反壓迫的行動風潮;而代表新一代,未來新中國張力的大陸現代藝術家,就在如此的需求下浮出檯面、爭頭露臉,揚名

於國際了。

  
反觀台灣在國際視聽上最受注意的,莫過於國會打架的亂像,以及經濟奇蹟發展過程中的傳奇與應變能力;也就是說經濟是台灣拿得出去的實力,有

值得別人研究和借鏡的價值,但也就唯獨於此,其他真是乏善可陳。台灣在政治和軍事上的運作,應該只能算是「辦家家酒的局面」,從我們在外交

工作上遭遇到的困境,就是非常清楚的證明。一個必定面對的自問–中華民國在台灣的歷程有何意義?台灣在廿世紀中的努力能否產生精彩的價值?

原住民文化、中原文化、日本文化和美式文化相互融合的台式文化是否有可能孕育出精緻且深層表達獨特的邊緣人文?答案當然操之在台灣的藝術家

手裡。
  
  
在多元文化並置且融合的社會裡,多元性格自然確立形成本質,然而運行發展中的效率,還是鎖定於重點的精確上;現代主義中的「絕對」雖然已經

鬆綁,但是精神標的中的「革新」與「求變」則還是文明演進上不容放棄的原則。 台灣並沒有過多的條件與本錢去浪費;在這個已經進入倒數計時

的兩岸問題爭端裡,許許多多次要議題的探索,必定無法準確擊中時代運轉的關鍵;我們都知道現今台灣人精神上最大的問題,是在於對未來的不確

定感!寬廣的理想、長遠的計劃,都無法落實穩當的進行,安身立命的基本述求也不斷受到戰爭陰影的夢魘干擾。在這種風雨欲來的當頭,藝術家們

如果還在風花雪月話閒情,或者強述苦澀趨流行。那麼時代劇中配角的宿命應已定案,無容改變。  
 
  
中共在這個爭端的時代裡,一定且絕對扮演著強壓者的角色,而台灣也必然粉墨出「壞胚子」的形象。磨擦、衝撞在所難免,甚至演變到戰爭也不無

可能。情勢的關鍵端賴「國際性質」述求的成立;暫且不論事件如何的發展,而受到國際人文矚目的態勢,已然成形。 所以,台灣藝術家在百年來

最ㄅ一ㄤˋ時機的真正處境,是如同黑澤明電影「七武士」劇末的結論–成功者終究落在,那些生存並且努力耕耘這塊土地上的「農民」,並不是

政客、武士或惡人。

畫歷 典藏 新作發表 藝評 碩士論文
  影像 舊網頁 臉書 盧怡仲網 在藝網